找到相关内容15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

    等觉亦复如是,成就无边法界智轮,常放无碍智能光明,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,次照缘觉,次照声闻,次照决定善根众生,随其心器,示广大智,然后普照一切众生,乃至,亦皆普及,为作未来利益因缘,令成熟故。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:我当先照菩萨大行,乃至后照众生,但放光明,平等普照,无碍无障,无所分别。   (一)日出三照判   三照是用太阳照物的比喻,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分为三个时期,即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478958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若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;  八、正定,远离不定、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即是正定。  此八正道,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为戒学,能持戒,诸恶莫作,众善...身与口的作为都受其支配,唯识法相宗讲阿赖耶识业种子的熏成在于第六意识的思心所,受戒时戒体的成就也在于思心所。   道德与罪恶表现于外,会影响社会的安宁或动乱,而其根源则在内心,它是心理现象善与恶、...

    惟贤

    |道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923071883.html
  • 简论大乘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异同

    rdquo;本性光明“(prahritiprabhasvaram),尔时则见”乃至聚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“(《华严?性起品》),故”心、佛、众生&...不同,正有异,究其本因,厥惟“无明”?《易》谓之“蒙”以(而也,若也)“养正”,“闲(防也,遮也,限也)存(思也)...

    郭元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2938894.html
  • 漫长的精神历程

    活动。如果说正见是全体,正思维是局部,那么正念则是构成局部的基础单元,保持正念,正见和正思维才能无所渗漏和疏失。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教教理的细密程度。  “正定”是由般若观照之,以区别种种外道和凡夫是指精神的专注与恒续,用以打破六识与七识和八识间的隔障。可以使精神进入超能状态,获得常态下五蕴和根尘识所不能达到的境界,所以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,并纳入佛教内各种相应的止观次第进行修习。否则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439357.html
  •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

    看不清身心的真相,也就不可能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。凡不能持戒的人,就只能得到、邪慧,所以釋尊非常重視戒律的清淨。同樣的義理也出現在論典中,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2中說:  諸所有具戒士夫補特伽羅,自...「守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身輕安、樂、、如實知見、厭、離欲 、解脫」的達成,最後証得涅槃,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標。  關鍵字:生命教育,緣起,正念正知,苦,信解行證,十結  一、生命的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240252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念从心起,心不离道,唯念真如实相,或佛菩萨功德相好,故称正念,若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;  八、正定,远离不定、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即是正定。  此八正道,可归纳于戒定慧三...意识的思心所,受戒时戒体的成就也在于思心所。  道德与罪恶表现于外,会影响社会的安宁或动乱,而其根源则在内心,它是心理现象善与恶、与正的两大类。《百法明门论》列十一善心所,即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446524.html
  •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

    得到、邪慧,所以释尊非常重视戒律的清净。同样的义理也出现在论典中,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2中说:   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,自观戒净便得无悔。无悔故欢,欢故生喜,由心喜故身得轻安,身轻安故便受胜乐,...。为了提升生命,在佛法上有具体的实践次第:由正念正知下手,依次而有「守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身轻安、乐、、如实知见、厌、离欲 、解脱」的达成,最后证得涅盘,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标。  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347824.html
  • 杂谈《杂阿含经》的涅槃思想

    邪志、邪语、邪业、邪命、方便、邪念、;前行右路者,谓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坑涧渠流者,谓嗔恚、覆障、忧、悲;丛林者,谓五欲功德也;城者,谓般涅槃。"(271经)  例一...七?谓念觉支、择法觉支、精进觉支、旑觉支、喜觉支、觉支、舍觉支。为明、为目,增长智慧,为明、为正觉,转趣涅槃。"(706经)  例二:世尊告诸比丘:"……如此五盖,为覆为盖,烦恼于心,令智慧羸,为...

    明 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050600.html
  • 浅释“正念”与“四念处”

    包括止与观,或戒、、慧,所以有成就、有经验的四念处禅师们,都鼓励在家居士们直接就从修习正念下手,而不需先去开发定力(止禅)。原因是:1. 如果先开发止禅,要发好多时间和精力,才能获得理想、深厚的定力以做为修习智慧禅的基础,这对在家居士们来说,可能较为困难;2. 再说,没有正念的定力,容易导入或被境拖延住 ( Sujiva禅师说,极少数的人会从境转出来作慧观的,所以马哈西尊者(Mahasi...

    陈慈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852417.html
  •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

    实际践行与追求。后来中国禅宗强调要修“中有慧”、“慧双等”的“正定”,而不修“有无慧”、贪著禅味的“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  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,如果从修行的形式上看,那么,佛教禅定也有其特色,...与烦恼,完成由凡至圣的转变。   一般而言,“禅”属于“”法之一种,可以包括在“”之中。但严格地说,“禅”与“”又不完全一致。“”为梵文 Samādhi 的意译,音译作“三昧”或“三摩地”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4955733.html